学校首页

经济与贸易学院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Trade

金色校园 如诗如画
Ron Anderson教授与学院教师合影
Ron Anderson教授与校领导合影
奋斗新时代 发展谱新篇
捕捉校园的美好
青春不停步 永远跟党走
你现在的位置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 正文

【学生调研活动】孝友家风,情系故里——新基村

发布日期:2020-10-28 | 作者:admin | 来源:未知


广东地处岭南地区,由于地理与历史的原因,保存着很多特色鲜明的传统村落,它们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近年来,广东省东莞市积极利用祠堂等传统建筑开展公共文化活动,一座座古老的祠堂重获新生,成为传承传统文化和发展现代公共文化的双重阵地。为响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18级经济学A班的几名同学组成调研小组深入走访广东乡村调研。本次调研以东莞麻涌镇新基村为例,走访村落古迹,展示村落历史、现状及乡风文明,体现岭南村落特色,进一步增强爱国爱乡之情,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新基村,原名宁乐村,位于东莞市麻涌镇东北部,于南宋淳祐五年(1245年)立村,至今约800年历史。该村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2015年被评为广东省传统村落。该村现存明清时期祠堂11座,古民居2座,庙宇2座。代表性祠堂有莫氏祠堂、璞潮家庙、月川莫公祠等,还具有浓郁的岭南建筑特色及深厚的水乡历史文化底蕴。

浅浅一湾小河从村中穿过,站在翻身桥上放眼望去,停靠埠头的小龙船,依水而建的凉棚,明清时代的祠堂庙宇,紧凑的民宅小巷在视野中次第展开,这一道“古梅风韵”在经历过岁月的磨蚀后仍未褪色,依然保留着浓浓的岭南水乡风情。

东莞市麻涌镇新基村虽然是一个拥有8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但与江南地区众多古村落的诗情画意不同,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新基村中杂糅了不同时期建造的不同风格的建筑——从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至今保存完好的老祠堂,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坡屋顶红砖小住宅,再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新建的多层瓷砖房,以及二十一世纪的创新型民宿,不同时期的建筑交织在一起,展示了整个村落发展演变的过程。

  

新基村的非物质文化是指当地世代相承的、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包括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不仅如此,新基村现存有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如:粤剧、粤曲、龙舟、中秋习俗、传统婚俗等一直流传至今,并被列入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见证了一代又一代新基村村民善良、纯朴、勤劳、纯真的感情与精神。

因为村民尤其喜爱粤剧曲艺,在粤曲演唱方面有较长的历史。民国初年,创办“夜色”文艺团民国后期,村内文人自发组织“南风音乐社”,专习演唱粤曲建国初,村内爱好粤曲人士组织“凤鸣”音乐社1999年,成立新基村曲艺活动中心。新基村一直秉承粤曲传统,定期组织粤曲表演,并多次在各项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发扬粤曲文化。

“江水绕村榕树绿,塘鱼鲜美荔枝红”是新基村“三多一特”的缩影。“三多”即小桥流水凉棚多、历史古建筑祠堂多、人杰地灵名人多;“一特”即特产香蕉。村民曾巨炜曾种出一挂90斤重的香蕉,被誉为“蕉王”。

 

在走访调研过程中,调研小组走访了莫氏祠堂,玄武大帝庙,璞潮家庙还有具有民宿特点的白房子等。

莫氏祠堂,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主要建筑特色是一祠四墅形制。祠堂由开阔的广场、牌坊、前庭园及高大宽阔的主体建筑组成,五开三进四合院式布局。祠堂中央牌坊刻有“人伦坊表”“孝友家风”八字,作为家风祖训教育子孙后代孝敬父母、友善兄弟。

走进莫氏祠堂的大门,穿过狭长的广场,经过高大的石牌坊,里面是一个四合院建筑,上面布满灰塑、木雕、石雕、砖雕、壁画、对联、陶瓷等精美雕饰。仰头看老建筑上的石雕砖雕,老百姓把对生活的美好寄望全都雕镂在上面

祠堂里还陈列一张1958年的国务院奖状,当时新基农业生产合作社完成大围建设后,农作物产量猛增,经济飞速发展,1958年获得由国务院颁发、周恩来总理签字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奖状。

接着调研小组又去了玄武大帝庙,根据《麻涌镇志》记载,又称北帝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属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呈三开二进四合院式布局。因其年代久远且布局结构、供奉陈列以及民俗文化丰富,被文物专家誉为“水乡庙宇的活化石”,游客纷纷慕名前往参观游览。

传说,北帝是掌管水的。庙宇临水而建,坐西向东,就跟福建、台湾有妈祖庙一样的,用来祈祷平安、远方游子归来、祈祷他们能够在外面红红火火。因而,出于对北帝的祭祀,新基定期会举行“北帝出巡”,这个习俗原是本地最为热闹的出巡之一。但由于种种原因,该项活动在民国初期已经停办,村中的老人也只是听他们的父辈说过。现今,北帝出巡在很多地方仍然得以保留,特别是以佛山为代表,会举办非常隆重的盛典!

 

(图片来自网络)

随后调研小组来到璞潮家庙,璞潮家庙始建于1917年,是新基村历史名人莫柱一为父亲莫璞潮建的家庙。璞潮家庙临河而建,三开三进四合院式布局,建筑用料上乘考究,连续三进大厅都用粗大的木柱,梁架上有精美木雕和石雕。

因为璞潮家庙在解放后已经退还给私人所有,里面居住着多户老人,内部被划分成多个隔间,杂乱无章,所以这间具有很高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建筑现在看起来已经很破旧了,但相关部门为了保护这间建筑,在2012年为其申报了东莞市不可移动文物,纳入重点保护对象。

最后调研小组去了白房子,听说是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老师钟冠球,和他的团队一起,在这800年历史的东莞新基古村,对40多栋老民房进行了一系列改造。把这里变成了一个新潮的民宿村落。散布的设计民宿,提升了整个村落的生活品质和建筑品质;白房子设计民宿也成为了新基村的一个特色和标志。

白房子,与村里的传统房子不太一样,是采用了很现代的一种反差,像是更抽象的表达,希望在屋顶之上有一个更理想的建筑形态,展现给大家看,想象未来村落的发展。当你漫步在古村落幽静的巷道中,踱步走上这些狭窄的楼梯连廊,环绕、穿行,上到屋顶的时候,一下子放眼望去,整个天空突然出现,就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在南方地区,湿热,所以自然通风很重要。很多传统房屋会通过花格窗来采光,通风。所以白房子原来外立面和室内的花格窗,几乎是通通保留下来,这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感觉也希望年轻人来居住时,能感受到这种过去的记忆。

  

传统的建筑已经在了,我们在里面选择一部分进行改造,同时注入新的现代元素,本身就是一种冲突和碰撞。传统的村落生活,传统的凉棚,传统的祠堂里面演出的粤剧,与天台音乐会、年轻人喜欢的艺术活动,融合共生。

在走访过程中,调研小组还穿过了很多小巷,仿佛置身在一个古镇风格的迷宫里面到这里调研小组关于新基走访调研就结束了在这次走访调研中,调研小组发现新基村的村落的街巷格局、历史风貌保存较为完好,基本维持原貌。但发现可能由于缺乏资金的投入,部分历史建筑因为年代久远,已出现不同程度上的损坏,亟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修缮保护。

但这几年通过政府的投资建设,新修了很多的亭子供村里人娱乐,有在聊天的,唱戏曲的,下象棋的,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在为响应2020年多彩乡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活动,调研小组对东莞市麻涌镇新基村进行了走访调研,在这次走访调研中了解到传统村落遗产价值凸显,建立文化自信、记住乡愁的核心概念是中华文化的保护、传承与更新。调研小组认为,传统村落是地域文化的重要体现,是人与“地”关联的自然环境、人与“人”关联的社会系、民族习俗和人与“神”关联的宗教信仰等在地元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地域性的直接表达,活体的生态文化博物馆,为研究我国民间文化、精神精神内核提供了重要的场所。

18经济学A班供稿

/夏梓榆 黄炜莉

/宁观文 罗泽灯

初审/邹冰晶

复审/潘怡吉

编辑/欧阳珊珊